产品说明
核酸内切酶V也称为脱氧次黄嘌呤3´内切酶,是一种DNA 修复酶,识别DNA中的脱氧次黄嘌呤(dI)碱基的双链(无论配对与否)或单链DNA,即腺嘌呤的脱氨基产物,并在dI的3’端的第一、二个磷酸二酯键切断DNA链,产生一个3´ 羟基、5´ 磷酸的切口。也可识别RNA中的次黄嘌呤碱基I,并在I碱基下游第一、二个磷酸二酯键切断RNA链。也可识别含脱碱基(AP)位点或尿素、碱基错配、插入/缺失错配、发夹结构、未配对 loop 环、折叠 flaps 和类-Y 型结构的DNA,但是识别后者的能力不如前者。最新报导表明内切核酸酶V还可以识别RNA中的次黄嘌呤碱基(I),并主要在I碱基3’端的第二个磷酸二酯键切断RNA链。本公司耐热内切核酸酶V来自嗜高温微生物。
本公司耐热内切核酸酶V是重组表达,并经多步纯化制备的重组蛋白。
活性定义
1单位指在温度为55℃,1×内切核酸酶V应缓冲体系的条件下,60 min内切割 1 pmol 含单一脱氧次黄嘌呤核苷位点的34 bp寡核苷酸双链所需的酶量。
活性测定条件
AM Buffer D,55℃ 温育。
含脱氧次黄嘌呤底物的制备:合成中间掺入了脱氧次黄嘌呤(dI)碱基的34 nt寡核苷酸单链,与互补单链(与dI配对碱基为T)退火配成双链寡核苷酸。
浓度:10U/μl
保存条件:-20℃保存
特点
Ø 高温酶,在30-85℃均有活性
Ø 热失活:加入终浓度0.2N的NaOH,95℃ 加热5min。或酚氯仿抽提。
适用范围
Ø 切割含脱氧次黄嘌呤碱基的DNA寡核苷酸
Ø 切割含次黄嘌呤碱基的RNA寡核苷酸
Ø 错配碱基对的切割 ,但结合力与切割活性很弱(相比次黄嘌呤碱基)
产品包装规格及组成
Component | AE1165A | AE1165B |
Thermostable 内切核酸酶 V | 200U | 1kU |
10× AM Buffer D | 0.2ml | 1.0ml |
质量控制
相关测试表明无外源内切、外切脱氧核糖核酸酶、RNase污染。PCR方法检测无宿主残余DNA。
酶贮存缓冲液
10 mM Tris-HCl,250 mM NaCl,1 mM DTT,0.1 mM EDTA ,200 µg/ml BSA ,0.15% Triton® X-100,50% Glycerol ,pH 8 @ 25°C。
应用举例
切断单链或双链DNA中dI碱基下游的磷酸二酯键
1) 按如下表格配制反应液
反应组份 | 体积/μl | 终浓度 |
10×Buffer | 2 | 1× |
含I碱基的单链或双链DNA | 1-2 | 5pmole |
高温内切核酸酶V(10U/μl) | 1.0 | 10U |
ddH2O | Variable | / |
总体积 | 20 | / |
2) 55-65°C反应30-60min。
3) 8M尿素变性PAGE电泳检测切割效果
警告: 本产品仅限科研实验使用,临床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未鉴定,不可用于医疗临床诊断。
注意事项
l 内切酶V在AM buffer A、B、D2中具有100%活性,在AM buffer C中只有75%活性。
l 热碱处理失活酶的情况下,若碱影响下游实验,需要加入等量的HCl对碱进行中和。